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网站 收入确认

企业所得税政策汇编(收入)

发布时间:2019-08-13 19:06来源:企业所得税处字体:[ 大 ][ 中 ][ 小 ]打印本页

    目录

    一、收入基本规定

    二、销售货物收入

        2.1 一般销售收入的确认

        2.2 不同销售方式收入的确认

           2.2.1托收承付

           2.2.2预收款

           2.2.3销售需安装和检验的商品

           2.2.4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

           2.2.5售后回购

           2.2.6以旧换新

           2.2.7商业折扣

           2.2.8现金折扣

           2.2.9销售折让和退回

           2.2.10买一赠一

           2.2.11分期收款

    三、提供劳务收入

        3.1 一般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

        3.2 不同劳务方式收入的确认

           3.2.1安装费

           3.2.2宣传媒介的收费

           3.2.3软件费

           3.2.4服务费

           3.2.5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

           3.2.6会员费

           3.2.7劳务费

           3.2.8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加工制造或劳务

    四、转让财产收入

        4.1 股权转让所得收入

        4.2 国债转让收入

           4.2.1国债转让收入时间确认

           4.2.2国债转让收益(损失)计算

           4.2.3国债转让收益(损失)征税问题

           4.2.4国债成本

        4.3 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

           4.3.1纳税义务人的范围界定问题

           4.3.2企业转让代个人持有的限售股征税问题

           4.3.3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转让限售股征税问题

    五、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六、利息收入

        6.1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

        6.2国债利息收

    七、租金收入

    八、特许权费

    九、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十、接受捐赠收入

    十一、产品分成收入

    十二、视同销售收入

          12.1 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

          12.2 资产权属改变应视同销售

          12.3 视同销售价格

    十三、政策性搬迁收入

          13.1 2012年10月1日之前

          13.2 2012年10月1日之后

              13.2.1适用范围

              13.2.2搬迁收入

              13.2.3搬迁支出

              13.2.4搬迁资产税务处理

              13.2.5应税所得

              13.2.6征收管理

          13.3 新旧政策衔接

    十四、其他收入

          14.1 已作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资产

          14.2 补贴收入

          14.3 债务重组收入

          14.4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

    十五、不征税收入

          15.1 财政拨款

          15.2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15.3 其他不征税收入

              15.3.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财政拨款

              15.3.2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

              15.3.3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

              15.3.4动漫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

              15.3.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入

 

一、收入基本规定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以及债务的豁免等。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取得收入的非货币形式,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以及有关权益等。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所称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

  前款所称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

  企业取得财产(包括各类资产、股权、债权等)转让收入、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收入等,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非货币形式体现,除另有规定外,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8年1月1日至本公告施行前,各地就上述收入计算的所得,已分5年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的,在本公告发布后,对尚未计算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一次性作为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第019号《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二、 销售货物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所称销售货物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货取得的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

2.1 一般销售收入的确认

  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

  1、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 不同销售方式收入的确认

2.2.1托收承付

  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2预收款

  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3销售需安装和检验的商品

  销售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接受商品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时确认收入。如果安装程序比较简单,可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4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

  销售商品采用的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5售后回购

  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如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6以旧换新

  销售商品以旧换新的,销售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7商业折扣

  企业为促进商品销售而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价格扣除属于商业折扣,商品销售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8现金折扣

  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属于现金折扣,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现金折扣在实际发生时作为财务费用扣除。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9销售折让和退回

  企业因售出商品的质量不合格等原因而在售价上给的减让属于销售折让;企业因售出商品质量、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原因而发生的退货属于销售退回。企业已经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应当在发生当期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10买一赠一

  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2.2.11分期收款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三、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二)项所称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建筑安装、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仓储租赁、金融保险、邮电通信、咨询经纪、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中介代理、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旅游、娱乐、加工以及其他劳务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

3.1 一般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

  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一)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3、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

  (二)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

  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

  3、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

  (三)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 不同劳务方式收入的确认

3.2.1安装费

  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2宣传媒介的收费

  宣传媒介的收费。应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出现于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广告的制作费,应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3软件费

  软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4服务费

  服务费。包含在商品售价内可区分的服务费,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分期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5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

  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在相关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收费涉及几项活动的,预收的款项应合理分配给每项活动,分别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6会员费

  会员费。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只允许取得会籍,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的,在取得该会员费时确认收入。申请入会或加入会员后,会员在会员期内不再付费就可得到各种服务或商品,或者以低于非会员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该会员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7劳务费

  劳务费。长期为客户提供重复的劳务收取的劳务费,在相关劳务活动发生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3.2.8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加工制造或劳务

  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

 

四、转让财产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所称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

4.1 股权转让所得收入

  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摘自国税函 [2010]79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摘自财税[2014]81号《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摘自财税【2016】127号《关于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4.2 国债转让收入

4.2.1国债转让收入时间确认

  1.企业转让国债应在转让国债合同、协议生效的日期,或者国债移交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

  2.企业投资购买国债,到期兑付的,应在国债发行时约定的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国债转让收入的实现。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4.2.2国债转让收益(损失)计算

  企业转让或到期兑付国债取得的价款,减除其购买国债成本,并扣除其持有期间按照本公告第一条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以及交易过程中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企业转让国债收益(损失)。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4.2.3国债转让收益(损失)征税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国债,应作为转让财产,其取得的收益(损失)应作为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4.2.4国债成本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国债,以买入价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国债,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企业在不同时间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其转让时的成本计算方法,可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4.3 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

4.3.1纳税义务人的范围界定问题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及其实施条例第三条的规定,转让限售股取得收入的企业(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4.3.2企业转让代个人持有的限售股征税问题

  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在转让时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上述限售股转让收入扣除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该限售股转让所得。企业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不能准确计算该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该限售股转让收入的15%,核定为该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

  依照本条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后的限售股转让收入余额转付给实际所有人时不再纳税。

  (二)依法院判决、裁定等原因,通过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企业将其代持的个人限售股直接变更到实际所有人名下的,不视同转让限售股。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4.3.3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转让限售股征税问题

  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将其持有的限售股转让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以下简称受让方),其企业所得税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企业应按减持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限售股取得的全部收入,计入企业当年度应税收入计算纳税。

  (二)企业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前已签订协议转让给受让方,但未变更股权登记、仍由企业持有的,企业实际减持该限售股取得的收入,依照本条第一项规定纳税后,其余额转付给受让方的,受让方不再纳税。

  本公告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本公告生效后尚未处理的纳税事项,按照本公告规定处理;已经处理的纳税事项,不再调整。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五、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四)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

   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

  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摘自国税函 [2010]79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其中,内地居民企业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香港联交所上市H股公司应向中国结算提出申请,由中国结算向H股公司提供内地企业投资者名册,H股公司对内地企业投资者不代扣股息红利所得税款,应纳税款由企业自行申报缴纳。

    内地企业投资者自行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对香港联交所非H股上市公司已代扣代缴的股息红利所得税,可依法申请税收抵免。

    本通知自2014年11月17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14]81号《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一、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其中,内地居民企业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的股息红利所得税。

  1.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其中,内地居民企业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2.香港联交所上市H股公司应向中国结算提出申请,由中国结算向H股公司提供内地企业投资者名册,H股公司对内地企业投资者不代扣股息红利所得税款,应纳税款由企业自行申报缴纳。

  3.内地企业投资者自行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对香港联交所非H股上市公司已代扣代缴的股息红利所得税,可依法申请税收抵免。

  (摘自财税【2016】127号《关于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六、利息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五)项所称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

  新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在新税法实施后,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它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9〕98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企业自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摘自财税〔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6.1 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

  1.自2010年12月5日起金融企业按规定发放的贷款,属于未逾期贷款(含展期,下同),应根据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则,按贷款合同确认的利率和结算利息的期限计算利息,并于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逾期贷款,其逾期后发生的应收利息,应于实际收到的日期,或者虽未实际收到,但会计上确认为利息收入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金融企业已确认为利息收入的应收利息,逾期90天仍未收回,且会计上已冲减了当期利息收入的,准予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3.金融企业已冲减了利息收入的应收未收利息,以后年度收回时,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3号《关于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确认问题的公告》)

6.2 国债利息收入

  (一)国债利息收入时间确认

  1.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企业投资国债从国务院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发行者)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应以国债发行时约定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利息收入的实现。

  2.企业转让国债,应在国债转让收入确认时确认利息收入的实现。

  (二)国债利息收入计算

  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或者从非发行者投资购买的国债,其持有期间尚未兑付的国债利息收入,按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金额×(适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数

  上述公式中的“国债金额”,按国债发行面值或发行价格确定;“适用年利率”按国债票面年利率或折合年收益率确定;如企业不同时间多次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持有天数”可按平均持有天数计算确定。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七、租金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六)项所称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

  新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在新税法实施后,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它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9〕98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交易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出租方如为在我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采取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也按本条规定执行。

(摘自国税函[2010]79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企业新建的开发产品在尚未完工或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取得产权证前,与承租人签订租赁预约协议的,自开发产品交付承租人使用之日起,出租方取得的预租价款按租金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国税发[2009]31号《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

 

八、特许权费

  特许权费。属于提供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的特许权费,在交付资产或转移资产所有权时确认收入;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特许权费,在提供服务时确认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8]875号《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九、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七)项所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

  新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在新税法实施后,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它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

(摘自国税函〔2009〕98号《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十、接受捐赠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八)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

  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十一、产品分成收入

  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十二、视同销售收入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12.1 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

  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1、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2、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

  3、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4、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5、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

  6、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摘自国税函[2008]828号《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12.2 资产权属改变应视同销售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1、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用于交际应酬;

  3、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用于股息分配;

  5、用于对外捐赠;

  6、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摘自国税函[2008]828号《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12.3 视同销售价格

  

  企业发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被移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收入。

  该条款适用于2016年度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8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十三、政策性搬迁收入

13.1 2012年10月1日之前

  一、本通知所称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企业需要整体搬迁(包括部分搬迁或部分拆除)或处置相关资产而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处置相关资产而取得的收入,以及通过市场(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

  二、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应按以下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用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13.2 2012年10月1日之后

13.2.1适用范围

  限于企业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涉及的所得税征收管理事项,不包括企业自行搬迁或商业性搬迁等非政策性搬迁的税务处理事项。

  企业政策性搬迁,是指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企业由于下列需要之一,提供相关文件证明资料的,属于政策性搬迁: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要求,就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涉及的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资产税务处理、搬迁所得等所得税征收管理事项,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不能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的,应视为企业自行搬迁或商业性搬迁等非政策性搬迁进行所得税处理,不得执行本办法规定。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2.2搬迁收入

  企业的搬迁收入,包括搬迁过程中从本企业以外(包括政府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本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等。

  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是指企业由于搬迁取得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补偿收入。具体包括:

  (一)对被征用资产价值的补偿;

  (二)因搬迁、安置而给予的补偿;

  (三)对停产停业形成的损失而给予的补偿;

  (四)资产搬迁过程中遭到毁损而取得的保险赔款;

  (五)其他补偿收入。

  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是指企业由于搬迁而处置企业各类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企业由于搬迁处置存货而取得的收入,应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进行所得税处理,不作为企业搬迁收入。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2.3搬迁支出

  企业的搬迁支出,包括搬迁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搬迁所发生的企业资产处置支出。

  搬迁费用支出,是指企业搬迁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安置职工实际发生的费用、停工期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费、临时存放搬迁资产而发生的费用、各类资产搬迁安装费用以及其他与搬迁相关的费用。

  资产处置支出,是指企业由于搬迁而处置各类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变卖及处置各类资产的净值、处置过程中所发生的税费等支出。

  企业由于搬迁而报废的资产,如无转让价值,其净值作为企业的资产处置支出。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2.4搬迁资产税务处理

  企业搬迁的资产,简单安装或不需要安装即可继续使用的,在该项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就其净值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该资产尚未折旧或摊销的年限,继续计提折旧或摊销。

  企业搬迁的资产,需要进行大修理后才能重新使用的,应就该资产的净值,加上大修理过程所发生的支出,为该资产的计税成本。在该项资产重新投入使用后,按该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或摊销。

  企业搬迁中被征用的土地,采取土地置换的,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按被征用土地的净值,以及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前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为该换入土地的计税成本,在该换入土地投入使用后,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年限摊销。

  企业搬迁期间新购置的各类资产,应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计算确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及折旧或摊销年限。

  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2.5应税所得

  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在完成搬迁的年度,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清算。

  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的余额,为企业的搬迁所得。

  企业应在搬迁完成年度,将搬迁所得计入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搬迁完成年度,企业应进行搬迁清算,计算搬迁所得:

  (一)从搬迁开始,5年内(包括搬迁当年度)任何一年完成搬迁的。

  (二)从搬迁开始,搬迁时间满5年(包括搬迁当年度)的年度。

  企业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为负数的,应为搬迁损失。搬迁损失可在下列方法中选择其一进行税务处理:

  (一)在搬迁完成年度,一次性作为损失进行扣除。

  (二)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3个年度,均匀在税前扣除。

  上述方法由企业自行选择,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

  企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视为已经完成搬迁:

  (一)搬迁规划已基本完成;

  (二)当年生产经营收入占规划搬迁前年度生产经营收入50%以上。

  企业边搬迁、边生产的,搬迁年度应从实际开始搬迁的年度计算。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尚未弥补的亏损的,凡企业由于搬迁停止生产经营无所得的,从搬迁年度次年起,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企业边搬迁、边生产的,其亏损结转年度应连续计算。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2.6征收管理

  企业应当自搬迁开始年度,至次年5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报送政策性搬迁依据、搬迁规划等相关材料。逾期未报的,除特殊原因并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外,按非政策性搬迁处理,不得执行本办法的规定。

  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政策性搬迁依据、搬迁规划等相关材料,包括:

  (一)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

  (二)搬迁重置总体规划;

  (三)拆迁补偿协议;

  (四)资产处置计划;

  (五)其他与搬迁相关的事项。

  企业迁出地和迁入地主管税务机关发生变化的,由迁入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企业搬迁清算。

  企业搬迁完成当年,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应同时报送《企业政策性搬迁清算损益表》(表样附后)及相关材料。

  企业在本办法生效前尚未完成搬迁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搬迁事项,一律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生效年度以前已经完成搬迁且已按原规定进行税务处理的,不再调整。

  本办法未规定的企业搬迁税务事项,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税务处理。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13.3 新旧政策衔接

    一、凡在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尚未完成搬迁清算的企业政策性搬迁项目,企业在重建或恢复生产过程中购置的各类资产,可以作为搬迁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但购置的各类资产,应剔除该搬迁补偿收入后,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并按规定计算折旧或费用摊销。凡在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生效后签订搬迁协议的政策性搬迁项目,应按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有关规定执行。

    二、 企业政策性搬迁被征用的资产,采取资产置换的,其换入资产的计税成本按被征用资产的净值,加上换入资产所支付的税费(涉及补价,还应加上补价款)计算确定。

    三、本公告自2012年10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第二十六条同时废止。

    (摘自税务总局公告[2013]1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十四、其他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八)项规定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

14.1 已作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资产

  企业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在以后纳税年度又全部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时,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经扣除的资产损失,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摘自财税[2009]57号《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14.2 补贴收入

  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本条所称财政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来源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但不包括企业按规定取得的出口退税款;所称国家投资,是指国家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企业、并按有关规定相应增加企业实收资本(股本)的直接投资。

  (摘自财税[2008]151号《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14.3 债务重组收入

  企业发生债务重组,应在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摘自国税函[2010]79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14.4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方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该融资租赁企业租回的行为。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

本公告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因与本公告规定不一致而已征的税款予以退税。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

 

十五、不征税收入

  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1、财政拨款;

  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

  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

  企业取得的不征税收入,应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进行处理。凡未按照《通知》规定进行管理的,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摘自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

15.1 财政拨款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报领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财政补助收入,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摘自财税[2008]151号《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15.2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二)项所称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费用。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二)项所称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一)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由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以及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缴纳的不符合上述审批管理权限设立的基金、收费,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企业收取的各种基金、收费,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

  (三)对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规定收取并上缴财政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于上缴财政的当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未上缴财政的部分,不得从收入总额中减除。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08]151号《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15.3 其他不征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三)项所称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对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准予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摘自财税[2008]151号《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15.3.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财政拨款

  一、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

  (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

  (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

  二、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11]7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参照财税〔2009〕87号,内容一致)

15.3.2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

  自2008年1月1日起,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专项用于还本付息,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摘自财税〔2008〕38号《关于核电行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15.3.3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

  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规定取得的即征即退增值税款,由企业专项用于软件产品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并单独进行核算,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摘自财税[2012]27号《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15.3.4动漫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

  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摘自财税[2009]65号《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15.3.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入

  一、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社保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证券投资基金红利收入,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产业投资基金收益、信托投资收益等其他投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二、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从事社保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依照税法的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本通知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摘自财税[2008]136号《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对社保基金取得的直接股权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基金收益,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摘自财税[2018]94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投资业务税收政策的通知》)

 对社保基金会及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在国务院批准的投资范围内,运用养老基金投资取得的归属于养老基金的投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对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养老基金托管机构从事养老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依照税法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摘自财税[2018]95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关投资业务税收政策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