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奋战在脱贫攻坚前线的两位税务人——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原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华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刘双燕作为140名获奖者和26名贡献奖获奖者的代表之一,在会上作了先进事迹报告。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全国税务系统不少干部走上扶贫第一线,和成千上万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在扶贫最前线日夜奋战,华关和刘双燕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图为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结束后,华关(左)、刘双燕(右)在现场合影。
华关:辛勤耕耘换山村巨变
在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村口的小公园里,老人们围坐聊天,小朋友们在一旁玩耍,阵阵悦耳的笑声回荡。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喜上眉梢:“多亏了华书记,现在我们住上了新房,白天照看养殖园,晚上我们就跳广场舞!孩子的上学环境也好了。”
村民说的“华书记”,是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非税收入处副处长、里塘村原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华关。在他驻村扶贫3年期间,昔日贫困落后的里塘村逐渐变成先进村、明星村,贫困户100%脱贫。
2016年4月25日第一次去里塘村,华关花了近5个小时才到达,通往里塘村的村道狭窄,泥泞颠簸。村里泥砖瓦房到处可见,村委会旁的两口池塘散发着臭气。第一天的经历让他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华关就走家串户了解全村情况。走访中,邓双娣奶奶的生活让他多次眼眶发红。儿子重病,儿媳出走,自己残疾,孙女年幼,一家人居住在危房里,喝着不洁净的井水……老人紧抓着华关的手,伤心落泪道:“同志啊,希望政府帮帮我们这个家。”那一刻,华关深切体会到肩上的重担。
经过详细调研,华关首先从村民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道路和安全饮水问题入手,制定计划、落实资金、协调施工,一忙起来他几个周末都没回家。
2016年10月,7条农田机耕路让机械化生产得以实现,新铺就的4公里主干道和8公里村内巷道,为村民出行、发展生产提供了极大方便。2017年春节前夕,自来水工程竣工,村里告别手摇井水时代。
居住环境美了,村里产业发展成为华关“用力”的下一个重点。华关和同事发现,这里的土质很适合引种东南亚的黄金百香果。在华关和同事的努力下,由广东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联合里塘村振兴顺合作社,盘活村里的荒地,搭建20亩钢架种植棚,种植黄金百香果。
2018年11月,里塘村的黄金百香果一上市,便成为网络上大家争相购买的“网红果”,摘果首日,就卖出了600公斤。
从一片荒地开始,不到2年时间,里塘村几个产业项目已实现产值80万元,43户贫困户每户至少拿到了8000元的收益分红。截至2018年底,里塘村累计实现43户167人脱贫,脱贫比例达100%。村集体收入从帮扶前每年3000元提高到15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的3317元提高到9667元,增长高达两倍。
北京大学毕业的华关也出身于农村,从小热爱学习。看到里塘村三塘小学简陋教室里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时,他揪心不已。他深知读书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决心狠抓教育扶贫。
华关协调设立教育基金,升级改造三塘小学,3年奖学助学200多人次,累计发放金额15.6万元。如今三塘小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质量居全镇前列。
教育的种子逐渐萌芽,在这座山村开出了花:曾经的低保户陈汉辉的孩子学成就业脱贫后,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在村里传为美谈;父亲患病去世、家里债台高筑的陈炎鑫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2018年考上了广东财经大学……
你离村民有多近,村民就待你有多亲。2019年9月29日,华关接到邓双娣奶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人家的声音:“华书记,我特别感谢你,我给你唱首山歌吧……”
大榕树下,邓双娣奶奶唱起了客家山歌。曾因贫困无助总是悲伤流泪的脸上,现在总是笑呵呵的,悠扬的歌声,感谢党恩,歌唱新生活。
刘双燕:驻村八年的扶贫队长
“八年的驻村扶贫让我的脚下沾满了厚厚的泥土,心中盛满了对贫困群众的浓浓真情。对我来说,这既是初心坚守,更是使命担当!”10月17日,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系统党建工作科副科长、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深情地说。这名安徽税务系统选派的扶贫干部,连续担任安徽省第五批、第六批和第七批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干就是8年。
2012年3月,刘双燕驻村的第一站在利辛县城北镇陆小营村。这是离县城最远、最落后的村。面对困难,刘双燕下决心要在村里好好干下去、干出样子来。她挨家挨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跑项目找资金,为陆小营村争取到50万元,把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2014年11月,刘双燕响应中央的号召,毅然选择继续留任,到朱集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朱集村是一个人口近6000人的深度贫困村,贫困户348户791人。经过调查,刘双燕意识到,只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村民周文峰夫妇有轻微的肢体残疾,但不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两口子都勤劳能干,刘双燕就鼓励他们贷款创业发展养殖业。但周文峰夫妇有顾虑,担心赔钱,一直拒绝。当时,像周文峰这样对贷款创业有疑虑的村民还有不少。
“虽然村民不理解,但我始终没有放弃。我要用更扎实细致的工作说服老周夫妇和村里的贫困户。”刘双燕说。
刘双燕通过联系专家定期上门指导,协调与县里大型肉鸭基地签订销售合同,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风险。老周夫妇终于放下思想包袱,贷款养起了鸭子,现在一年可出6棚鸭,每棚能挣8000多块钱。如今他们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当地身残志坚的致富典型。
通过刘双燕4年多的努力,如今的朱集村,地里有果树、土鸡、牛羊,水里有了鸭子和鱼,再加上光伏发电、林下经济,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逐渐形成。修建公路、改造电网、接通自来水……刘双燕的一个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在刘书记的手中,俺们这个穷村摇身一变,成了省美丽乡村示范点。”村民李魁民说。2016年,朱集村顺利出列,326户739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下降到现在的0.9%,村集体收入由零变成了现在的68万元。
村民对刘双燕的称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起初的“刘书记”,到后来喊“双燕”,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喜欢叫她“闺女”。
“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感谢党给俺们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亲闺女!”提起刘双燕,73岁的贫困户朱连翠赞不绝口。朱连翠的儿女都在外打工,刘双燕一有时间,就过去与老人话家常,去年还为老人申请,改造了她的危房。
“我最愧对的是他们。”谈起家人,坚强的刘双燕哽咽了。2012年刚驻村不久,刘双燕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直到最后她也没能床边尽孝;去年8月,长期操劳的爱人没来得及看到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突发心梗,骤然离世。
“很多朋友问我,在农村一待就是8年,图啥?我说,我图的是让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落地生根,图的是不让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望落空,图的是不让九泉之下的母亲和爱人失望!”抹去眼泪,刘双燕坚定地说,“村里的路灯还没点亮,村集体经济规模还不大,还有20多户没脱贫,我还要再干一届。”